王姐在北京做志愿服務十幾年,前兩年她牽頭成立了一個社會團體,主要幫老年人做健康科普、組織活動,平時靠贊助和小額服務收入維持運營。她很認真地去登記、拿到了統一社會信用代碼,還辦了對公賬戶。
她把之前收到的一摞票據拿來,我們一看,不少都只寫了單位名稱,稅號那一欄空著。她說這些都是由活動志愿者代開或經手的,大家只想著趕緊發出去,結果現在回頭查賬才發現問題。

雖然社會團體不屬于企業單位,但一旦在稅務系統里完成了登記,就擁有了專屬的納稅識別號,這個號碼是識別該組織身份的唯一憑證,和公司一樣,是開具與收取相關單據時必須填寫的內容。
團體早在成立之初就已經領到稅號了,只不過她本人不太熟悉細節,也沒特別叮囑其他人填寫時注意這一欄。這就導致部分合作方收到了不完整的憑據,對方無法在系統里報銷或入賬,自然就會產生質疑。

一旦合作單位拿到的單據信息不完整,就有可能被會計部門退回。
咱們換個角度來想,開個超市賣貨,收款小票都得信息清晰,否則顧客不認賬。同樣的邏輯,服務型的社會團體也必須講究標準流程。
王姐決定從現在開始,建立一套更規范的內部財務流程。她請了一位有經驗的財務顧問,專門指導如何統一票據模板、如何正確填寫組織稅號和蓋章信息,還定期給志愿者做基礎培訓,避免因為粗心出錯。

同時她也開始使用電子單據系統,逐步減少手寫環節,讓每一筆合作記錄都能清晰可查。
本文鏈接: http://www.tzzlm.com.cn/mfwz/2124.html 未經授權,禁止轉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