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北京做了十幾年文創項目的胡姐,她手下的項目已經拿到了幾輪融資,公司也從十幾人的工作室,變成了上百人的創意企業。但她越來越感到傳統融資方式不夠用了。銀行貸款太慢、利息高,找投資人又得反復講故事、打動人,消耗太多精力。
胡姐最直接的動機就是缺錢,雖然公司賬面看起來健康,但每年新增的項目需要資金持續投入,尤其是她準備打造一個大型文化IP,光是前期的研發、動畫制作、版權談判就得好幾千萬。傳統融資方式已經很難滿足需求。相比之下,上市之后可以通過發行股票直接融資,面對的是全國各地的投資者,渠道一下子寬了不少,還不用像借錢那樣背負利息壓力。

胡姐她已經在圈子里混得久了,很明白一個“上市公司”的名頭意味著什么。新聞、媒體、行業活動,都更愿意報道一家上市公司,客戶談合作,也會更信任這類企業,甚至連招聘時的吸引力都不一樣。
胡姐她的項目團隊年輕、有沖勁,但人一多之后,管理難度就上來了,特別是核心人員流動性高。她跟老馬聊的時候,得知他用了股權激勵,也就是員工能拿到一部分公司的股份,上市之后這些股份可以變現,團隊干勁也更足。

有家公司做文旅IP內容,但缺營銷渠道,而公司正好有資源。如果上市,用股票收購,對方不但能拿到價值,還能搭上她這艘快船,從市場角度也能講出好故事。
她請教了會計師和律師,才知道光是上市前的準備工作就得花上百萬元,包括審計、法律顧問、券商服務等等。
本文鏈接: http://www.tzzlm.com.cn/mfwz/1825.html 未經授權,禁止轉載。
上一篇:護膚品品牌原料一定要合規
下一篇:中小企業為什么要提前謀劃上市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