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北京做了十年批發生意的劉姐,她在京郊開了一家做家庭日用的小公司,主打批發廚房用品,過去生意雖然不大,但勝在穩定。每年春秋換季,她都能接到不少超市和小賣部的訂單,可今年明顯感覺客戶下單猶豫了不少,賬上流水也一天天縮水。

她原本以為交稅也能相應減少,可財務一解釋,她才明白,稅務和收入不是一比一掛鉤。比如銷項稅減少了沒錯,但如果進貨沒跟著減少,那還會留下進項稅沒用掉,掛在賬上反而不劃算。而像附加的城市維護費和教育附加費,也會跟著一起浮動,看著是少交點,但如果沒有規劃采購,那些沉淀下來的成本可能更難處理。
年底一盤點,劉姐發現自己雖然賺少了,但該交的企業所得稅也不少。原來應納稅所得額并不等于手里拿到的錢,而是經過復雜計算后才出來的。比如她今年搞了一項新的收納產品設計,還投入不少錢研發,財務說這筆錢可以按政策做加計扣除,其實是能少交點稅的。她的倉庫設備今年更換了,設備折舊也能用來調節應稅額,只要按規定走流程。

因為有幾個月完全沒出貨,劉姐一度想干脆零申報了事。財務趕緊提醒她,即便是零,也要交清楚報表和說明,不然系統一查發現異常,就容易進“黑名單”,對后續貸款、合作都有影響。之前她的一個同行就是因為這樣被限制評優,還被稅務部門約談,處理了一大堆材料。
銷售額剛好在10萬元上下浮動,財務就建議控制在起征點以下,這樣每個月就可以免去小規模征稅。另外,去年因為場地調整,她停工幾個月,租的庫房也空著,正好用到了房產稅的困難減免政策,減輕了不少負擔。

會計定期做收入監測報告,一旦發現同比下降超過30%,就立刻查原因、調采購。她還請人幫她做了稅負率和同行業數據對比,看看自己的各項稅比是不是偏高。
本文鏈接: http://www.tzzlm.com.cn/mfwz/1820.html 未經授權,禁止轉載。
上一篇:粽子賣不動,月餅成希望?
下一篇:中央廚房最容易被忽略的6個環節